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

广州:一江两岸书不同

  比地图还复杂的城市,广州应是其中的一个。当你驱车从天河到番禺,你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地图,但是仍旧没有走出城市。广州,像一个巨大而庞杂的容器,可以容纳很多想不到的东西,比如藏匿在某个角落的书店,它会让你顿生惊喜。
  广州并不被认为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,为商之精明,被人印在脑海,而商人无文化的定论,应该仍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。但是,广州似乎并不去较真,它是一个不太喜欢争辩的城市,当别人还在为一些问题争得面红耳刺时,他们也许只会待在自己的书店当中,弹着吉他,或者和顾客分食着糖果。如果将这个城市和一间间书店摆在一起,硬是找出他们之间的某种隐藏的联系,应是比较为难的事情。在这个城市当中,有着太多的外来者,他们在广州停留了下来,其中有些人开起了书店,而这个城市给予他们的,应该就是高度容纳性所生发出来的自在感。
  学而优的陈定方是四川人,博尔赫斯的陈恫来自湖南,他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,但是他们的书店却绝对是这个城市的代表。两个都位于新港西路,彼此的差异却非常明显,学而优很大,13家连锁,新港店亦有1000平米,而博尔赫斯,则只有区区15平米和几百本书。
  “知识越多越反动”是陈恫的开店原则,位于一栋小别墅二楼的博尔赫斯,总是让书友找他不得,博尔赫斯的招牌不显眼,大家不会想到它会夹杂在士多店和大排挡之间,或者说觉得它不应在二楼,并且所在的空间还有些逼仄。我们大多习惯了在路旁带有一个玻璃橱窗的书店格局,但是博尔赫斯不是。搬家不少于八次,开店12年的的博尔赫斯,店堂面积不断减少,也“跳”到了二楼,这个有广州个性书店旗帜之说的小店,已经并不再高傲地把每类书仅摆出一本,而是和读者有了温和的妥协。不过在选书上,博尔赫斯倒仍是严苛的,甚至是固执的,坚持自己的标准,排斥畅销读物。
  学而优则相对要中性许多,人文社科是其重点,但是风格并不会像博尔赫斯那样有着浓重的个人口味。学艺术的陈恫与学中文的陈定方,在书店经营上也显出了他们的不同。其实,从区域上仔细分辨,美院和中大周围的书店也会差异很大。比如,在美院附近一栋破落的新安大厦当中,聚扎着的红书店、一夫书店,还有左岸书店,他们的开店做派完全是慵懒的,下午开门,有时还会关门溜出去看场演出。而他们的店堂,布局很随意,在墙上贴满卡片,红书店甚至还把一摞艾滋病患者通信刊物《朋友》摆在了书店的角落。他们不光卖书,往往也会将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很郑重地摆出来,似乎以此有意泄露自己的某种主张。而在中大周边的书店,学而优的稳重自是不必言,旁边的文津阁也是见不出任何的张扬,专做二手书,虽以折扣迎客,但是他所收之书却堪称优良。做旧书,用时间来冲刷掉伪书,沉淀下好书,这是只售新书之店所无法比拟的,而文津阁正是在此发轫,成为城中二手书店的一个品牌。
  如果说海珠是次中心城区,位于珠江之南的美院和中大,无论张扬与沉稳,书店都会受到高校气场的影响,带有学院派的气息,那么在珠江之北,写字楼集中,小资群体成为主要的读者群,书店的特点自然也会显现出不一样的风格。
  位于天河北路的缺书店和淘金路的唐宁书店,应该是被提及度颇高的淘书所在,到了广州的“小资”们,除了去逛宜家,这两家店子,一般只要有时间都会寻过去。在缺书店,就经常能看到一些熟客带着朋友去找书,而店主小黄则极有可能面对同样的、并悔青了肠子的问题。“为什么叫缺书店?”这个疑问句,几乎每逢生客,必问无疑,小黄为此痛苦不已,他甚至企图把答案贴在店堂。
  缺书店的英文名叫CHET,据说当时小黄和一帮朋友在酒吧喝酒,酒吧里放着Chet Baker 的《My Fanny Valentine》,正在苦心琢磨书店名的他,突然来了灵感:就是这哥们了!Chet是英文名,中文名就用“缺”好了。大伙缺钱,缺个伴,缺一张好文凭,总之,总是在缺。正是有了“缺”这个名字,缺书店实际上也在被误解当中,顺着读者之意干起了找书的活,在豆瓣小组当中,缺书店俨然一个补缺的角色,似乎读者找不到的书,缺书店真的可以帮你找来。而小黄其实也就这样在做,除了在书店里听着爵士,向读者推荐好书,很多的时候他好象就都泡在豆瓣上发帖和读者交流,当然,有时他也会不时地和美女店员或者美女顾客搭几句讪,毕竟在天河北路这样的CBD区域,美女并不少见。
  缺书店藏匿于天河北路,而唐宁书店则在另一个写字楼集中的环市东路。唐宁书店比缺书店要大很多,分类也堪称完备,但是对于在新华书店浸润当中成长的一代,分类的大而全,往往会在无形当中给人以中庸之感,虽则不偏不倚,但是却冲淡了一个口味癖好者的兴致。唐宁书店不像学而优,读者可以直奔二楼,即使学而优也开辟了考研教材专区,但是却会安设在一个毗角之处。而唐宁书店则是平面的,一字摊开,应该是位于白领集中区的缘故,唐宁书店会收进一些职场、励志以及财经之类的书。唐宁书店应是不走文化冷门路线的,畅销热门之书赫然可见,不过他的店堂装修却别有情趣,参考了旧式书院的风格,似乎要以沉实木质的装修压下流行文化的几分浮躁。
  在珠江之北,还有购书中心应该是一个书市“大块头”,虽然所售之书,名著和教辅占去了大部,但是如果直上五楼,一家家小书店倒也讨人欢喜,红枫叶和必得倒也是城中书友彼此相传之店。像必得之类,藏于楼中,或者蜗居某小区,这样的小书店在广州应是难以说尽,闲时一溜达,或有惊喜发现,比如在建设六马路的BENSHOP,你不会想到他有书出售,推开小木门,走进去,你看到的是在那悠闲地品着咖啡的店主李伟斌,而在他旁边,就是他多年所收集的和“吃”相关的书籍。开下这家店子,这个广州男人在细腻的心境中却见出了诗意,“如果,我有一家店,那家店就应该叫BENSHOP。如果这家店有个大窗户,这个窗户应该向东,让早晨的阳光透进来唤醒每日的开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