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9月9日星期日

难道他要做影评界的于丹?

  周黎明近来的表现,实在有点出其不意。在《看电影》专栏上,他兴致颇高地撰写着《一个影评人的〈论语〉心得》,而新书《莎乐美的七层纱》推出之际,他也完全跳出影评圈,找来王小峰、平客、张立宪等人作序。
  在王小峰的序言中,有这么一段话:“虽然我基本上不怎么看乐评、影评、书评,但是我知道一个花盆从阳台上掉下来,说不定就能砸到他们中的一个人。”王小峰的特长并不在于懂得多少,而是他完全退到最后,以不懂的姿态来评述一切事情,如果对方板着面孔和他对峙,总会显得很傻蛋。作为影评人的周黎明,将自己的新书抛给他,除了刻意去找骂,只会有另外一个结果,就是受到一个不懂影评人的表扬,当然,事情的发展是指向后者。
  王小峰的判断并不一定能说服多少人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却表露出作为影评人的周黎明在不断地实践“三贴近”(贴近热点、贴近名人、贴近话题),将影评写作的底限完全放开,往于丹靠,往“古怪”话题靠,往非专业领域、甚至无观影爱好的群体靠,比如在该书封底,作者就罗列出七个试图回答的问题,其中就包括“近来走红的影片跟川菜有什么内在关系?”“好莱坞动作大片的欣赏过程为什么酷似性交过程”。
  走红的影评和川菜到底有什么关系?读者好奇了,实际上也就是走进了一个标题党制造的“骗局”。作为受过专业美学训练、有丰富观影经验的周黎明,其实完全没必要这样去做,他可以走学院派的路子,梳理电影史,或者从电影延伸到文艺学的角度进行学理分析,然而,我们看到的周黎明,完全选择了相反的方向,越走越“俗”,甚至“俗”到了一个拥有基本观影资历的影虫所反感的路子上,比如撰写《一个影评人的〈论语〉心得》,而在最近,他甚至颇有兴致地对王小峰的DV剧《十面埋妇》进行分析,并且文章是以连载的方式在博客中贴出。
  “俗”其实不应该是含有贬低之意的,周黎明在影评道路上的选择,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做学术的兴趣。在国内电影研究者和民间影评人比较割裂的关系背景下,掌握有一定美学知识、并对好莱坞有过接触和研究的写作者,放弃学院生活进入民众视野,无疑是好事。当电影研究者的论文无法和影迷发生关系,影评人缺乏应有的电影专业知识的情况下,周黎明的转向,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长久分裂状况,给影迷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。
  但是,此次周黎明再次将自己的标准降低,尽管他承认有市场的考虑,但是,这样的自我降低过程是否如上一次那样有效,却是值得怀疑的事情,或者说周黎明期望自己做影评圈的于丹,这个梦想能否得以实现,也有待观察市场的反应情况。
  抛开他的目的,周黎明在这本书中的表现,实际上也并不太让人满意,尽管文笔不是周黎明的优势,但是,在“第七层纱”中的电影叙事却仍旧让人失望,表述相当干瘪,读来索然无味。在《做人VS做戏》、《配音的危害》、《电影与体育》等文中,他的观点也缺乏创见,有些阐释也并不充分和深入。比如《配音的危害》是他所得意的文章,但是,稍有资历的影迷在看片时都会看字幕,放弃配音,周黎明对这个问题的批评,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有意义。
  周黎明没有一些文青式影评人那样的文字天赋,正如张立宪所言,从文字上来看,他更像一个理科生。周黎明的优势在于看片数量之巨,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了解,但是,随着更多的人到国外求学,而藏碟上千的人也越来越多,那么,这样的优势会不会有消减的一天,难道几年之后,我们谈起周黎明,只能说他很有名,是影评界的“于丹”?

《莎乐美的七层纱:〈看电影〉专栏精选》 周黎明 花城出版社 20.00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