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

闲适为文,轻松写史

  最近对港片的兴趣比较浓厚,刚好大量邵氏老片出碟,一边读着电影史,再将老片翻找出来观看,让人相当长见识。
  看片到一定程度,总是会期望能将所看的影片拉出一条线,进行相应地梳理。影迷会有这个想法,很多研究者则是干脆将这样的念头付诸实施,从最近的著作情况来看,就有魏君子的《港片残卷》、钟宝贤的《香港百年光影》和的灰的《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》,而在影像上,香港电台也制作了《百年梦工厂》,大量影人露面捧场,也是值得一看的电影史叙述类型。
  写史,必然面临着如何处理大量材料的问题,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教授钟宝贤对资料的掌握和处理具有专业之长,而魏君子以一个港片超级影迷的身份来八卦香港电影故事,也属难得的佳作。
  的灰的《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》是诙谐的,她的角度可谓迥异于前两者,从全书来看,的灰掌握的资料并不丰富,甚至对香港电影的掌故和逸事,知道得也不一定比魏君子多,但是,的灰选择以金像奖帝后的角度入手,以“人”牵出电影史的脉络,她完全跳出百年电影发展中的资料堆,不谈片场,不说导演,而是选择银幕上的这些明星,读来要轻松许多。并且,她对明星的描述,往往能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八卦新闻所无法提供的信息,她是将明星作为一名电影演员,从他们的成长的角度来进行叙述,完全抛开了名利场所营造出的光圈。
  如同一篇影评一样,过多地谈论技术,往往不一定会讨读者喜欢,电影史的叙说也会是同样的情形,对电影发展脉络的梳理,虽然会有很多不可不说的,也会有很多的类型需要照顾,全面、客观是对一本电影史书的常规性要求,但是,走到这条路上,也会导致读者的相对小众化,比如钟宝贤的《香港百年光影》,读者群只会局限在电影研究者的范畴,魏君子的《港片残卷》即使扩散到了影迷圈,但是,影迷群体中产生研究欲望的人毕竟还是少数。卫西谛每年进行的“电影+”系列被公认为对一年电影比较全面、准确的梳理,但是,它的销量也难以超过五千本。
  的灰从明星入手,将香港电影史上最为重要和核心的金像奖作为主线,尽管会有挂有漏万的问题,但是一个简单的线索带出一个个人的故事,二十五届读下来,生动的电影史就给带了出来。更为重要的是以明星作为切入口,将这本书捧读在手,会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,并不需要正襟危坐,更不必摆一个笔记本在旁随时准备记录。
  将史书写得有趣,应当是对写史人比较过分的要求,能够保持尽量真实地记录,已经是需要足够才智和精力的事情。当然,这样说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的灰做到了,而是他提供一个角度,我们可以想象,如果对“电影百年”“话剧百年”都能有这么一本小书,有人物,有故事,有点八卦,这一定是读者的幸事。
  回到影评写作中,其实面临的也是相似的问题,真正受欢迎的好影评册子,并不是电影学院的学者所著,而是在民间的、有着观影热情的人所写的闲适的文字,比如沪上女子毛尖的影评,尽管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她的文字,但是,她总是很容易被人归纳到一流影评人之列,我想,的灰也属于毛尖这一类型。

《香港电影金像奖帝后列传》 的灰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4月版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